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24日上午,淮安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淮安市民政部门持续开展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工作,对有地无名、名实不符的道路进行科学命名、更名。两年以来,已累计命名、更名道路111条。
留住地名里的“淮安记忆”淮安两年为111条道路取名、换名-1.jpg
淮安是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许多地名中都蕴含着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和深邃悠远的人文精神。今年以来,淮安市民政部门联合公安、住建等八部门联合开展了不规范地名的清理整治工作。依据《淮安市地名管理办法》规定,对清理发现的“有地无名”、“大、洋、怪、重”道路、街巷、小区等,按照初步方案酝酿、专家论证、社会公示等规范程序进行命名、更名,并及时向社会发布标准地名信息。
淮安市民政局副局长管曙东介绍,地名的更改、命名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优先启用优秀历史地名。此次命名的道路中就有8条是启用历史名称,如“滋圃路”是以清代著名爱国名将、民族英雄关天培的字号命名,“志道路”以清代当地建有“志道书院”命名,“士美路”为纪念淮阴区明代状元丁士美等。
二是契合地理实际命名。此次命名道路中有4条是据此命名的,如“费庄巷”是途径费庄的小巷,“杜庄路”是靠近杜庄旁的道路;
三是遵循当地既有道路命名规则。例如淮阴区大部分道路是以“江河湖海”名称命名,近两年新命名的“钱塘江路”、“富春江路”也依据此规则。
此外,为进一步保护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淮安市编制了《中心城区历史地名保护规划》和《城区地名规划》,修订《地名管理办法》。同时开展地名普查,开展《标准地名词典(志、录)》编纂工作,出版了淮安《地名史话》,拍摄了《地名淮安》纪录片等。对“臧家码头”等遗址进行恢复重建,重新启用龙光阁、下关、浦楼等一批老地名。为淮安人民唤起了一份文化自豪感、守住了一方独特的历史记忆。
交汇点记者 张莎沙 通讯员 郑同海 严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