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林与风水


山东曲阜城北两公里处的孔林是孔子及家族的墓地,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孔林占地3000亩,四周筑墙环绕,内有古树两万余株,柏、桧、柞、榆、槐、枫、楷、朴等各类树木,盘根错节,四时苍翠。古木千年在,林深五月寒。这里茫茫林海,流丹滴翠,别有一番景色。

孔子是春秋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死后,弟子们为他选择什么样的墓式煞费苦心。孔子的弟子之一子夏回忆道,从前孔子讲过,看到几种不同式样的坟墓,有的四方而高,像建筑的高堂一样;有的狭长而高,像坊一样,还有的四方广阔而两旁向上间削,如同斧的刃部一样,这种形势又叫马鬣,叫做马鬣封,孔子赞成后一种。于是,孔子墓的马鬣封的制式得以确立,成为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尊贵的筑墓形式,影响很广。

传说孔子墓地是他本人选定的,在孔子七十三岁那年,他感到行将告别人世,便叹道,“太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之后,领着七十二弟子去堪选墓地。孔子认为,墓地风水直接关系到后代的兴衰,所以他不辞劳累,亲自奔波于齐鲁大地,最终选定曲阜城北的泗水河之滨,少昊陵旁,圈地数倾为墓地。除了墓茔,最早的地面建筑是孔子的弟子们为守墓而搭建的茅屋。

据《史记》载,孔子殁后,弟子皆结庐守墓,服丧三年,唯子贡思慕情深,三年之后复独居三年始归。这期间,子贡将南方稀有之木楷树移植墓旁,借以寄托他对老师的一腔真情。后人念其深挚感人的师生情谊,在子贡守墓处建三间西屋,立碑子贡庐墓处以记之。秦始皇当政后由于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对儒家创始人孔子当然也不放过。尽管孔子已死去二百七十多年,秦始皇不仅派兵抄了孔子的家,还对孔子墓地也大肆发掘,唯恐有儒家经典藏于地下。所幸的是孔子的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孝经》、《尚书》等儒家经典砌于祖堂的夹皮墙中得以保留。

传说孔林中的洙水河也是秦始皇所为。秦始皇为了让儒家彻底消亡,想破坏孔子坟墓的风水,他将孔子墓与阙里故居用条人工河隔开,认为孔子就无法显圣了。而孔子后人认为,这条河正是孔子当年就预料到的圣水,早年孔林缺的就是这条河。秦始皇甘愿为孔子效劳,帮助完成了孔林的最后一道工程。到了汉代,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空前发展,文化进一步繁荣,表现在墓葬形制上也有了新的发展与变革。这个时期的墓不仅筑有封土标志的墓冢,而且强调事死如事生,礼也,实行厚葬。被秦始皇破坏的孔子墓于东汉永寿三年即公元157年开始敕修,恢复孔子墓。当时的墓地不过一倾。

孔子墓前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汲墓,这种墓葬布局称之携子抱孙。人们认为,“怀子抱孙,时代出功勋;父在子怀,富贵永远来。”墓葬的风水和布局关系到圣脉的兴旺,对此,孔子子孙三代的墓地环以红色垣墙,称之东周墓地,形成了墓地中的墓地这一奇特的墓葬景观。自东汉经过历朝历代的十三次重修、增减、扩充至清雍正年间,孔林已占地达3000多亩,并筑有长达7.5公里的林墙。墙内乔枝巨本、古木参天、青翠苍郁,奇木异草、比比皆是,四时不会凋谢。临夏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仪成群,六十多座楼亭殿堂坊隐现林木中。

古代的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弟子相传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了2000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可否认,这片举世闻名的风水林为这块墓地增添了无限光彩。
喜欢 惊讶
  • 打赏支付宝扫一扫
  • 打赏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