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浙一兵
图/来自网络
乡土散文丨儿时农村姓氏那些事儿-1.jpg
在我的儿时记忆中,故乡在人民公社化时代,我所在的村子叫陈湾大队陈湾生产队,那时的生产队有近30户人家,沿河而居,分河北、河南两个片区。
生产队姓李的是大姓,占到全生产队的一半人家,接下来就是林、于、陈姓了,均有三四户,我家住在村东头,也是生产队的两家单门独户之一。
非常有趣的是,我们所在的"高庄房"也叫"六姓庄",六户人家六个姓,分别为陈、刘、李、方、于和徐姓,显得非常特别,难道是一种巧合?
乡土散文丨儿时农村姓氏那些事儿-2.jpg
我们徐家是生产队的两户单门独户之一,多少显得有些势单力薄,且有一种孤独感。其实,我家属于"外来户",是从五里路之外的鲁垛公社徐家大队徐个大庄搬来的。为何要外迁,我也不得而知。
我的父亲兄弟姐妹众多,父亲和二大爷都曾住在徐个大庄,几十户人家几乎都是徐姓的族亲,论辈分父亲在徐个大庄都被尊称为"老老太爷",我则成了"小老太爷",叫我的人岁数有的足以做"爷爷"了,让我怪不好意思的。
乡土散文丨儿时农村姓氏那些事儿-3.jpg
单门独姓的人家在生产队显得势单力薄,说的不好听点,即便吵架都找不到一个帮腔的。在儿时的农村,大姓人家一般是不敢得罪的,因为大家可以抱成团。
在争工分的年代,单姓人家下地干活都可能吃点亏,最脏最累的活儿父亲没少干,但又不好说什么,很多时候父母都是忍气吞声的多,一般也不想与他人争执和计较,父亲的老实是生产队出了名的。也许与单门独户有关吧!
儿时父亲常教育我们,吃亏是福,什么时候都不要占别人便宜,尤其是小孩子多干点活吃,睡一觉就恢复了,真的没什么。因此,父亲老实归老实,但在生产队里人缘特别好,有啥困难大伙儿都喜欢帮上一把。
乡土散文丨儿时农村姓氏那些事儿-4.jpg
在农村左邻右舍之间因宅基地或种田的事,吵几句嘴是很正常的事,有的脾气火爆的,甚至会动起手来。儿时看见有人吵架,我习惯于躲得远远的。用父亲的话说,不要去看热闹,以免引火烧身。
尽管我家在生产队里单门独户,但真正欺负我们的并不多,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真心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尤其是我们"六姓庄"的六户人家,彼此关系都十分融洽,相处的如同一个大家庭。
30多年过去了,生产队曾经的近30户人家,如今已有好多小一辈人通过自身努力在外地工作定居,父辈的那代人也剩下不多了,村庄上为数不多的老房子让我看到了当年的模样,儿时那些美好的回忆已在我的脑海中定格成了永恒。
乡土散文丨儿时农村姓氏那些事儿-5.jpg
完稿于2021年1月14日太湖之州弁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