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二十六位大姓,在广东和苏皖地区最为著名。当今许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66%,总人口大约在881万。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许”姓-1.jpg
许,本义为认可、应允。许由言与午组成。言,本义为说话。与言组成的字均与言语有关。而午字,本义是杵。甲骨文中的午字像两头粗圆、中间有一细腰的杵形,可以舂米。以杵捣臼才能舂出大米,所以午字延伸有抵触、违反之含义。古代午人应是一支擅长于制造杵和舂米才能的氏族,其定居之地称为午,后人因文字的转化出现了杵、午、许等字,午加上言变成为许字,字义有所变化,表示与口和演说有关,许人的原始氏族图腾和族名应与舂米的职业有关。许人定居之处称为许,建成的城堡称为许邑,最终形成了许国和出现了许姓。
许姓起源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许”姓-2.jpg
许姓始祖——许由
许姓的起源主要有二:
其一:出自古人许由
尧舜时代已有许姓。相传尧拟让君位与许由,许由拒绝,逃到箕山中,农耕而食。尧又请其为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不听。尧只好让位与舜。这是历史上传说中最早的许姓。箕山在今河南登封境内,许由的活动地在河南许昌一带,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许由之后,经历夏、商1000多年,这支许姓一直默默无闻,其世系也无从考稽。
其二:出自姜姓
公元前11世纪周灭商后,周武王分封异姓诸侯国,炎帝的后裔文叔被封于许,史称许文叔,许国故地在今河南许昌东。春秋时许国是一男爵小国,势弱力薄,常受郑、楚等大国所逼,经常迁移。从公元前576年至公元前506年,累迁于河南叶县、安徽亳县、河南西峡,最后定于河南鲁山东南。至战国初许元公时为楚国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氏。当代许姓主要出于这支姜姓许,河南许昌成为许姓的最初发源地,许姓的历史至少有2500多年。
外族基因融入
在历史上,许姓的血缘比较单纯,很少有其他姓氏和民族的融入。但在明清之际,广西地区的土著中出现了许姓,东北辽宁地区的满洲人中也出现了许姓,这南北少数民族中的许姓很可能来自汉族。在与周边汉族长期混居后,有一部分土著人同化成了汉族。因此,我国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许姓人群中已经融入了少数民族的基因成分。
许姓分布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许”姓-3.jpg
许姓分布频率图
人口分布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许姓人口由60余万增至881万,增长了14倍多,许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等同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600年中许姓主要由东部地区向南和西南地区流动。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大约占许姓总人口的32.8%。其次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浙江、河北、四川六省,又集中了许姓人口的31.6%。全国已分别形成了以粤闽台、豫鲁冀、皖苏浙、云川为中心的四个许姓聚集区。
许姓血型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许”姓-4.jpg
许姓血型分布图
许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3.7%,A型占28.4%,B型占29%,AB型占8.9%。
姓名
许慎
许慎(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他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赞赏。他历经21年著成的《说文解字》,归纳出了汉字五百四十个部首,是中国首部字典。
许敬宗
许敬宗(592年—672年),字延族,东晋名士许询后代,隋朝礼部侍郎许善心之子,唐朝宰相。许敬宗历任侍中、中书令、右相,支持“废王立武”。672年去世,谥号恭。著有文集八十卷,今编诗二十七首。
许衡
许衡(1209年—1281年),中国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许衡在思想、教育、历法、哲学、政治、文学、医学、历史、经济、数学、民俗等方面皆有颇深的造诣和卓越的建树,是我国元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通儒和学术大师。
许姓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许姓的郡望主要有汝南、高阳二个。许姓的堂号主要有得仁、洗耳、训诂等。“洗耳”堂号典出许氏始祖许由,传说许由是尧时代的一代高士,尧想把帝位让于他,他不受,而且逃奔到山中隐蔽起来。他认为尧让位于他的言语沾污了他的耳朵,跑到河边把耳朵洗了。而“训诂”堂号典出东汉的许慎,字叔重,博览经籍,时人夸许慎“五经无双许叔重”。其著的《说文解字》集古今经学和训诂学的大成。到目前仍是研究文字学必备的工具书。
许姓的重要楹联有五副:
万卷毕览;五经无双。
孝宣求剑;飞琼鼓簧。
评推月旦;绪衍箕山。
鲁斋道学;旌邑仙传。
山水盟心,风月辄思其韵;花茵列坐,宾朋咸聚其芳。
家训格言:许氏家训当首推元代著名学者许衡。许衡,号鲁斋,河南沁阳人,元初曾为朝廷策划“立国规划”,官至中书左丞,卒后追封魏国公,并从祀孔子庙庭之内。学者尊称其为“鲁斋先生”。他训子治家本源六经,以儒家伦理纲常为旨,要求子孙力行。他提出“责己者,可以成人之善;责人者,适以长己之恶。”告诫儿孙“贱为匹夫,不必耻;贵为公相,不可骄。”“惟虚故能爱,满则无所容”;“革人之非,不可革其事,要当先革其心”等明训。他也常以诗训子:“平生乃亲多苦辛,愿汝苦辛过乃亲。身居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但期磊落忠信存,莫图苟且功名新。”其家训多为后人教子之道,多为训导世风之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