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百家姓》前世今生(三十)-1.jpg
【姓氏起源】
据《元和姓纂》所载,上古时,有一种官事叫“四岳”,是专管祭祀三山五岳的官。因为这四人精通天文地理,所以帝尧就让他们分管东南西北四方的星相和山川变化,以决定一年四季的划分,史称四岳。即后人神话传说中的四岳帝君。他们的后人即以岳为姓,即为岳氏。
【全国的分布】
岳姓发源于今山东济宁金乡县。魏晋南北朝时期,岳姓除继续繁衍于山阳一带。明初,山西岳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江苏、陕西等地。清代以后,岳姓分布地更广,并有河南、山东、河北一带的岳姓闯关东进入东三省。如今,岳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河南、四川、河南等省多此姓。
【姓氏名人】
岳飞:字鹏举,后改谥忠武,相州汤阴(今属河南省)人,南宋军事家、抗金英雄。绍兴十一年,以“莫须有”罪名被杀害。孝宗时追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
岳云:字应祥,号会卿,岳飞的长子,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少年英雄。年十二即随父征战,数立奇功,后与其父一同被冤杀。
岳珂:字肃之,号亦斋,又号倦翁。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文学家,岳飞的孙子。著有《金陀粹编》、《玉楮集》、《木呈史》、《愧郯录》等。
岳元声:字之初,号石帆,浙江嘉兴人,明代大臣。万历年间进士,最高职为南京兵部右侍郎。因直言敢谏和不畏权臣魏忠贤而被革职。后潜心讲学,以“毋自欺”为主。著有《潜初子集》、《潜初杂集》等。
【姓氏文化】
《武穆遗书》
岳飞一生共有两部著作,一文一武。我们见到的多是其慷慨激昂的诗词歌赋和散文,即逝后被辑成的《岳武穆遗文》);另一本就是威猛无比的岳家拳谱,即后来被辑成的《武穆遗书》。
据有关史料考证,岳飞去世前将拳谱传给两个儿子岳震和岳霆,后来两人隐居于湖北黄梅县聂家湾,整理出《武穆遗书》。但是二人却秘而不宣,只是勤于操练。一直以来,岳家拳代代相传。1986年,岳飞第27代后裔、岳家拳的传人岳进参加了全国民间武术表演大会,最后他凭借岳家拳技压群雄,荣获金奖。从此深藏于民间的“岳家拳”和《武穆遗书》才得以重新露面。后来,深明大义的岳进将古抄本《武穆遗书》捐献给了国家。
【名人事迹】
荷叶粉蒸肉的由来
绍兴十一年,岳飞被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遇害后,当地的老百姓就用老酒和荤素菜肴到岳飞坟上祭祀。
有一次,有一人在为岳飞上坟的途中,不小心将用纸包着的熟肉纸包弄破了,于是他就顺手在西湖里摘了张新鲜荷叶,将肉包裹起来。祭祀回家后,此人就将剩下的肉连同荷叶包在一起蒸后食用。这个人吃完后发现原来用荷叶包着的肉,味道更加清香可口。
后来,当地老百姓传来传去都用此法将荷叶包肉供奉岳飞。当地的一些饭馆酒楼知道后,就用新鲜荷叶包肉,然后在加上各种各样的佐料,制成了荷叶粉蒸肉。自此,荷叶粉蒸肉流传下来。
《百家姓》前世今生(三十)-2.jpg
【姓氏起源】
游姓溯源主要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偃,字子游,他的孙子以祖父字命氏,人称游皈。后来,游皈的弟弟游吉继郑国名相子产执掌国政,为郑国著名家族,奉子游为游姓始祖。
另据《左传》所记载,晋国桓庄二族有游姓。五代十国之一的闽国灭亡后,原闽国王室为避免新统治者的迫害,也有改为游姓的。
【全国的分布】
游姓主要在其发源地河南境内发展繁衍。从唐朝末期五代开始,游姓在今我国南方的福建地区,就已兴盛起来。福建的游姓,大多是由河南而江西、再浙江,然后逐步播迁到南方的。当今游姓分布分散,尤以贵州、四川、湖北多此姓。
【姓氏名人】
游恭:五代时期的吴国人,学问广博,文章很好。游恭的儿子叫游简言,后来在南唐朝中当丞相。
游酢:字定夫,建州(福建省)建阳人,北宋学者、哲学家。他拜理学家程颐为师,刻苦读书,学问渊博,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他的主要成就,还在于学术方面,被后世学者尊称为“若山先生”。其代表作有《易说》、《中庸义》、《论语孟子杂解》等。
游日章:明代著名大臣、嘉靖进士,在临川任了五年知县。他为官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后任廉州知府。著有《骈语雕龙》。
游寿:别号寿昌。他参加过镇南关起义、钦廉起义,素为孙中山所赏识。宣统三年广州起义时,年仅17岁的游寿,随黄兴攻两广督署牺牲,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姓氏文化】
立雪堂
“立雪堂”源于典故“程门立雪”。作为家教祖训,教育后代,同时也为了弘扬“程门立雪”精神,游氏后裔创建了“立雪堂”。“立雪堂”又名“萃群学校”,并作为各地宗亲前来寻根谒祖之处。
“立雪堂”位于福建省上杭县,于元末在塘背山建成,当时占地300多平方米。1996年,在海内外游氏裔孙的响应下,原址开始重建,于1997年举行了“立雪堂”竣工庆典。新建的游氏“立雪堂”,总占地390多平方米,仍按初建时式样分上、下厅。
新建的“立雪堂”比原貌更加宏伟壮丽。大门上方矗立着“程门立雪”四个大字,大门门额上写有“游氏家庙”四个大字。上厅前檐和外墙挂有台湾裔孙游月清撰写的“慎终追远”牌匾。下厅内设有书橱,摆放着《宋·游酢文集》、《游酢评传》等研究游酢的书刊,以供后人前来欣赏。
【名人事迹】
游宗谦求字明朝时期,有一个名叫游宗谦的人去探望当时的著名书法家王穉登。当时王穉登正在写字,没来得及与游宗谦寒暄。游宗谦感觉受到了冷落,心生怒气,便指着王穉登的字大骂道:“你以为你的字写得很好吗?要知道,在我们莆中一带都把它看得如粪土一样。”王穉登不气反而一笑。
游宗谦转身离开王家了,走到半路上,他一想自己是找人来求字的,如今这样空手回去了,不是没有达成目的吗?他还想求王穉登写一幅字,但是自己骂了人家,怎么好意思再回去呢?于是他让侍儿范鹿去求。范鹿来到王家后,说明了来意。王穉登也没有说话,只是提笔便写。写完,对范鹿说:“把字拿好了,见了你家相公,对他说:又担了几石粪便回家了。”
《百家姓》前世今生(三十)-3.jpg
司马
【姓氏起源】
司马源于西周,是古代的官名,为最高军事长官。
据说周宣王时,重黎之后程伯休父,掌管朝中军队。在古代战争中,用马驾驶的战车是最先进的武器。在征伐徐夷的战斗中,程伯休父驾着战车,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大胜而归。后来周宣王就任命他为司马,后一直以这作为官名沿用下去。后来程伯休父的子孙,就以他的官名为姓,成为复姓司马,奉程伯休父为司马氏的始祖。
【全国的分布】
司马姓主要发源于今天的河南地区。司马氏望族居河内郡(今河南省西部、黄河以北地区武陟县西南一带)。如今,司马姓已遍布全国,尤以北京、天津、河北、湖北、江西、山西、贵州、福建等地为多。
【姓氏名人】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附近)人。他所编撰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为宣王。其孙司马炎即位后,追谥司马懿为宣帝。
司马昭: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懿次子,西晋奠基者之一。司马昭有卓越军事才能,屡立战功。他死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为文帝,庙号太祖。
司马相如:字长卿,四川南充蓬安人,西汉文学家辞赋家。著有《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美人赋》、《长门赋》等。
【姓氏文化】
《史记》
《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司马迁从10岁就开始学习古代典籍,20岁开始到祖国各地作长途旅游,观察社会,了解民情风俗,探究历史遗迹,这为他后来写《史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司马迁在38岁时继承了父亲太史公的职位;42岁时准备写作《史记》。在这一年,司马迁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宫刑。这使得司马迁十分悲愤。他想到过死,但他又想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因此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到了55岁的时候,司马迁终于实现了他的宏愿,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巨著《史记》。
《史记》记录了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下限到汉武帝末年时期,前后跨越3000多的年历史。全书130篇,分别是十二本纪、八书、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种体例,被誉为“实录、信史”。《史记》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而且对后世史学和文学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名人事迹】
“冯”“同”一家
司马迁的故里位于陕西韩城嵬东乡龙门寨徐村。当初,司马迁因受“李陵案”牵连,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后来他的两个儿子为保全家族,被迫先后改了姓。
长子司马临将“马“字左边加两个点,改姓冯;次子司马观将“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所以,徐村尽管没有了司马姓,但在村子里居住的冯姓、同姓其实都是司马迁的后代。
几千年来,很多冯、同二姓的人一直保持着同祭一祖、互不通婚的习俗,原因正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家。
《百家姓》前世今生(三十)-4.jpg
上官
【姓氏起源】
复姓上官与楚宗室同宗。春秋时期,楚庄王任用贤臣孙叔敖为宰相,从此楚国变得国富民强,很快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庄王之子公子兰,是朝中的上官大夫,并以贤名闻于世。后来公子兰的后代子孙就以他的官名为姓,成为复姓上官,奉公子兰为复姓上官始祖。
【全国的分布】
上官姓发源于今河南滑省县东南一带。唐初,上官氏已出现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唐末,由于战乱,逼得中原民众大举南迁。如今,上官姓主要分布在江苏武进、湖南湘潭、山东临沂、浙江遂昌等地。
【姓氏名人】
上官桀:上邽(今甘肃天水)人,西汉大臣,汉武帝时任太仆。武帝临终时,任上官桀为左将军,与霍光同受遗诏辅佐少主,封为安阳侯。后来上官桀密谋欲废昭帝,但因事情败露而被杀。
上官婉儿: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唐代女诗人。上官仪父子因反对武则天执政被杀,上官仪的孙女婉儿与母亲被配入宫廷。她14岁起就为武则天草拟诏令。中宗李显即位后,她被立为昭容,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其诗作对仗工整,遣词华丽,成为当时文人学习的范文。
上官融:字仲川,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北宋大臣。幼专词学,秀出流辈。天圣二年秋,广文馆举进士。著有《友人会谈录》3卷。
上官周:字文佐,号竹庄,后改名周,清代民间名画家,今福建省长汀人。他一生不求闻达,不附权贵,终生布衣。他善画人物,代表作有《晚笑堂画传》。
【姓氏文化】
上官体
所谓“上官体”,是指初唐前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人所创作的“绮错婉媚”的宫体诗。上官体的题材多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比较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上官仪因从小生长在南方的寺院,深受南朝文化的熏陶和宫体诗的影响。他非常擅长五言,且格律工整,所作内容多为应制奉命之作,歌功颂德,粉饰升平,形式上追求程式化。词藻华丽,绮错婉媚。因为他当时位高权重,很多人纷纷效仿,世称“上官体”。
后来,南朝遗老虞世南对宫体诗的流弊有所察觉。他谏诅唐太宗创作宫体诗,是因为他早已从自己的人生沧桑中觉悟出:“此风不可长也”。但后来,他不仅没有能使唐太宗改变态度,而且最终连他自己也趋向于宫体诗。
【名人事迹】
上官婉儿论诗
有一年,唐中宗李显心情高兴,便去游宫中昆明池。唐中宗在昆明池边赋了一首诗,群臣纷纷奉命和诗,大约有百余篇。唐中宗下令在帐殿前搭上彩楼,命上官婉儿在楼上选一首最好的诗作为御制歌的歌词。
群臣都集结于楼下。不一会儿的工夫,纸落如飞,都是落选之诗。群臣各自离开了,只有宋之问、沈佺期的诗篇没有丢下。又过一会儿,一张纸片飞落。大家竞相取来观看,乃是沈佺期的诗。
沈佺期很是不服,便问上官婉儿自己落选的原因。上官婉儿这样说:“两诗旗鼓相当,但沈佺期的诗结尾是‘微臣雕朽质,羞睹碗章材’,词气已经枯竭。宋诗结尾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结尾依旧高昂有力。”一席话让沈佺期对上官婉儿佩服之至,便不再与之争辩了。
《百家姓》前世今生(三十)-5.jpg
欧阳
【姓氏起源】
欧阳姓来源主要以封地为名。战国初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后来终于灭掉了吴国,报了兵败被俘为奴之耻,成为一代霸主。到了他的六世孙无疆时,打算重振勾践的雄风,于是他派兵攻打齐国。当时齐国派说客到越国对无疆说:“大王要称霸,就应该去打楚国。楚国地大物博,打胜了,可做天下之王,即使不能胜,也能得到与楚为敌的魏、韩等国的支持,能获得民心的拥戴,同样也可称霸。现楚国招兵都在外打仗,正是你出兵的大好时机,你何不乘虚而入呢?”
无疆听后认为很有道理,他就掉过头去攻打楚国。不料自己却被楚国打得大败,无疆自己也被打死了。无疆死前未来得及立太子,因此在谁继位的问题上他的几个儿子各不相让,最后各人占了一块地盘,越国就此四分五裂,国力渐渐衰落。其中无疆的二儿子蹄,占据是的乌程欧余山南部(今浙江省吴兴县南),因山之南为阳,所以蹄就自封为欧阳侯。其后他的子孙便以地为姓,成为复姓欧阳。
【全国的分布】
欧阳氏发源于今浙江湖州。当今,欧阳姓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北、广东、河南、四川、安徽、湖南、贵州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滕县等地。
【姓氏名人】
欧阳生:名容,字和伯,千乘郡(今山东广饶)人,西汉经学家。著有《欧阳章句》四十一卷、《欧阳说义》二篇,成为西汉今文《尚书》欧阳学说的开创者。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他博学多才,以文章闻于世。著有《新唐书》、《集古录》、《新五代史》等,他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有很大的影响。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代书法家。擅楷书、行书、隶书等体,他流传至今的墨迹有《张翰帖》、《梦奠帖》,行书《千字文》,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塔铭》、《宗圣观记碑》等。
欧阳子倩:名立袁,湖南浏阳人,演员、戏剧家,是中国戏剧运动倡导者和话剧的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著有论文集《一得余抄》,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
【姓氏文化】
三姓同宗
在中华民族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很多姓氏都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其中欧、欧、欧阳三姓便是同宗,他们都是春秋越王勾践的后人。在这三个姓当中,早期出现的欧氏和欧阳氏属于老大,而区氏是在汉朝才有的。
据《姓氏考略》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又是越王勾践的六世孙。
追本溯源,欧氏和欧阳氏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他是夏少康的后代。“区”又是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据《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到了汉朝时,这一欧姓又改姓为“区”了。由此可见,欧、欧、欧阳三姓本是同根生。
【名人事迹】
欧阳修荐三贤
北宋中期,晚年的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重要职务。宋神宗时,欧阳修上书推荐三个人为宰相侯选人——司马光、王安石、吕公着。其实这三个人,都曾与欧阳修有过很大矛盾。
司马光在公元1065年的“议濮”事件中与欧阳修势不两立。相传,濮王赵允让是英宗的亲生父亲,因为英宗是仁宗的养子,便产生了如何尊奉其生父濮王的问题。欧阳修主张大力尊崇英宗生父濮王,而司马光等人不同意,还上书要求罢欧阳修的官。这样两家矛盾便形成了。
吕公着是宋朝的名相吕夷简之子。在范仲淹当权搞庆历新政失败后,吕公着攻击欧阳修是范党,把欧阳修贬斥到了滁州。那首《醉翁亭记》便是欧阳修在那里写成的。
王安石起初并不认识欧阳修,曾子固建议王安石去觐见欧阳修,但王安石不肯。后来在一次见面时,王安石对欧阳修说:“它日倘能窥孟子,此身安敢望韩公?”诗中自比孟子,将欧阳修比作韩愈,这是大大的不敬。
尽管欧阳修与这三人都有矛盾,但欧阳修爱三人之才,不以为常。后人也赞赏欧阳修有知人爱贤的宽阔胸怀。
《百家姓》前世今生(三十)-6.jpg
诸葛
【姓氏起源】
传说大禹临死时,曾想让伯益继位,但伯益不想继位,就跑到箕山之南隐居起来。于是大禹的儿子启才得以继位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启帝登位后第一个封侯就是伯益之子,以报答伯益让国之恩,被封之国叫葛国,爵位为伯爵,人称葛伯。
后来,成汤发兵灭了夏朝而建立了商朝。葛伯的子孙就逃到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居住。因诸城原为葛氏居处,为了区别,葛伯子孙就把住地名诸加上国名葛,作为自己的姓氏,这就是复姓诸葛的来历。
另外,秦末陈胜起义,手下大将葛婴多次立有战功,可陈胜却听信小人的谗言,冤杀了葛婴。到汉文帝时,文帝念葛婴之冤,找到他的孙子葛丰,封于诸城为侯,葛丰就在自己姓前加上地名,成为另一个由来。
【全国的分布】
诸葛早期主要发源地在今天山东省诸城县、临沂县、胶南县一带。如今,诸葛姓在浙江上虞、金华、兰溪等地。
【姓氏名人】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居士,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东汉末随叔父诸葛玄往依荆州刘表,隐居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陇亩,后辅佐于刘备。建兴十二年在一次北伐中,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谥忠武侯。
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吴国将领。东汉末避乱江东,后来深得孙权信任,初为孙权长史。吴立国后,官至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姓氏文化】
诸葛八卦村
诸葛八卦村,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兰溪市境内,此处是诸葛亮后代最大的聚居地。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受三顾之恩,辅佐刘备治蜀归复汉室,鞠躬尽瘁,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到了五代十国时,中原处在朝代更迭、战乱频起之中,为了躲避战乱,诸葛亮的后裔迁徙到现在的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现在,村中有诸葛亮的后裔将近4000多人,故名诸葛村。整个村落是一组富有“阴阳八卦”特色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故又称“诸葛八卦村”。“
诸葛八卦村”处于8座连成弧形的小山包围之中,地势隐蔽。主要是以一个池塘为中心,村道呈放射状,四周构筑着八条弄堂向四周辐射,组成了一个宏伟机巧的“九宫八卦”图形的迷宫式建筑群,这样就构成了天然的“八阵图”。
当今,诸葛村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有200多座。1996年11月,诸葛村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人事迹】
诸葛恪语挫费祎
诸葛恪是诸葛瑾的长子,曾任丹阳太守,为吴国征得大量兵源。诸葛恪从小就以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著称。
有一次,蜀国派使臣费祎来东吴求见孙权,孙权借机在费祎面前抖抖威风。于是孙权在宴请前,对群臣说:“一会罢上酒,蜀国使臣来后,你们只管低头吃喝,不要起身迎接。”费祎如期来到宴席上,只见大臣们正在又吃又喝,很是热闹,却没人理它,只有孙权一人放下杯筷接待他。
费祎见此情景很是不悦,便用调侃的口气说:“我给各位讲这样一个传说,当凤凰飞来的时候,连麒麟都恭恭敬敬地迎接它,嘴里正吃的食物也要吐出来;只有驴、骡蠢笨无知,只顾自己低头吃草,而没有任何表示。”
费祎说完后,在座众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这时,诸葛恪站起身来,用讥讽的话语回敬道:“我们种下梧桐树,就是等着凤凰的到来。现在,不知从哪里飞来这么一只小燕雀,自称凤凰来到?为何不用弹弓射之,把它打发回老家去呢?”
费祎听罢,向人要来笔砚,当即作了一篇《小麦赋》。诸葛恪也不示弱,作了一篇《石磨赋》。其意是指,小麦还须用石磨磨碎才能食用。就这样,诸葛恪利用自己的机智和幽默挫败了费祎的傲慢之气,在场众人也是齐声喝彩。
《百家姓》前世今生(三十)-7.jpg
喜欢的话请转发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