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流行的名字,秦汉的“梓萱”是“婴”与“绾”-1.jpg
其实从历史来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特别流行的名字。 (视觉中国/图)
据广东佛山公安局公布的“2020新生儿爆款名字”,现在流行款“梓×”,比如男孩的“梓睿”,女孩的“梓晴”。遍地都是梓萱、梓轩、梓涵……其实就是上一辈×军、×勇、×红梅们的琼瑶、港台式翻版。
其实从历史来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特别流行的名字。
汉代的班固说“古人制名,必由象类,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汉书·魏相丙吉传》),就是说早期名字是比较质朴的。春秋时期很多人的名字是鱼类,最著名是孔子给儿子起名孔鲤,字伯鱼,孔门弟子还有梁鳣,孔子后裔到秦朝都还有孔鲋,字子鱼。晋国有羊舌鲋,卫国有祝鮀,楚国有公子鲂等,这些人的字或叔鱼,或子鱼。现代人如果起一个鱼类名字,就会有一点春秋时代的味道。
秦汉时期最流行的名字是“婴”和“绾”,用“婴”字始于春秋战国,如晏婴、程婴、丘婴、梁婴父、赵婴齐、麻婴、田婴、魏婴等,秦汉时期婴字也很流行,如子婴、陈婴、灌婴、夏侯婴、窦婴、韩婴、项婴等,因为“婴”太多了,很多时候出现重名,如韩王信的儿子叫韩婴,研究诗经的博士也叫韩婴。叫刘婴的有毕梁侯刘婴,利乡侯刘婴,益昌侯刘婴,类似现代人熟人圈子里面一定有一个“张伟”“王强”。婴字的流行,可能和《老子》有关系,《老子》中多处出现“婴儿”如“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如婴儿之未孩”,“复归于婴儿”,婴字的流行可能和祈求长生健康有关。另外就是“×绾”很多,如卢绾、卫绾、赵绾之类,这个名字更质朴,就是把头发盘起来。
西汉中期以后,开始出现大量和神仙长生思想有关的名字,延年、延寿、千秋、彭祖之类的名字遍地都是,如刘延寿、毛延寿、许延寿、韩延年、雕延年之类,重名率很高,如张汤的孙子叫张延寿,富平侯也叫张延寿。汉武帝的好基友李延年比较著名,但还有个协律都尉也叫李延年的。有个占卜人士叫张延年,另外一个博士官也叫张延年的。“千秋”也是满街走,著名的车丞相就是车千秋,济南相有韩千秋,还有夏侯千秋、张千秋、任千秋等,居延汉简里面的戍卒名字中也是各种千秋,说明是当时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不比梓萱差。如果遍地梓萱的时代,你儿子叫×千秋,其实会是很显眼的。另外就是各种“彭祖”,如刘彭祖、严彭祖、蔡彭祖、张彭祖、窦彭祖之类,一听就知道是向往神仙的家长起的名。大家看下居延汉简的士兵名字:长寿(28.21B)、延寿(32.17)、李延寿(104.19,148.3)、延年(68.62)、万年(33.18)、周万年(104.40)、解万年(258.7)、丁延年(521.20)、田延年(116.6)、张延年(280.7)、赵延年(112.23)、长生(509.11B,513.1B)、张彭祖(29.2)、周千秋(562.7)、訾千秋(40.27)。你如果是他们的军官,手下一群延年、千秋,会不会头痛?据说现在的小学老师也在为班上一群“梓×”而头痛。
当然不能只是追求自己长生不老,把皇上给忘了。想起这一点,汉代人又纷纷讲究“忠”,于是满街出现了各种“×忠”。从居延汉简的士兵名字看:李忠(58.1)、刑忠(132.32B)、张忠(119.58)、马忠(257.2)、赵忠(258.7)、秦忠(262.30)、张忠臣(340.6)、韩忠(334.29)、陈忠(401.3)、王忠(511.36)、□长忠(513.46)、党佐忠(140.5B)、□忠(127.29)。这串名单,虽然基层军官看了会头痛,但皇上看了还是应该感到欣慰。与之相比,“孝”就比较少,只有张孝(55.25)、李孝□(《居延新简》,ESC.13),似乎他们认为小共同体没有大共同体重要。
到了王莽和东汉,开始提倡《公羊传》“讥二名”的观点,就是反对双字名,提倡用单字名,《公羊传·定公六年》:“讥二名,二名非礼也”。《汉书·王莽传》中有一个“讥二名”的例子:“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宗会”。王莽单名“圣制”颁定前复名的“王会宗”,在王莽时已按“圣制”改名为“王宗”。但因为他犯法,又被恢复了以前的复名,以示处罚。这个“讥二名”的制度,导致东汉、三国全部都是一群单字名的人物,大家看《三国演义》里面,是不是全都是单字名的?
单字名的流行大潮中,也会有走不寻常路线的,主要是方士或道教徒,我偏要用双字名显得独立特性。如《汉书·王莽传》中有个道士叫“西门君惠”,就不理会儒家《公羊传》的“圣制”,《三国志·魏书·朱建平传》,这个朱建平在三国名字里面很另类,但他“善相术,于闾巷之间,效验非一”,属于道家人物,也就可以理解了。《后汉书·第五伦传》“自称王伯齐”,“陌上号为道士”;《三国志·魏书·张燕传》“黄巾起……博陵张牛角亦起众。”王伯齐、张牛角这两位也是道士。
到了魏晋南北朝,最流行的名字是“××之”,如著名的王羲之、王献之,梁朝传奇人物陈庆之等。陈寅恪先生考证认为,这种“之”字名代表了天师道的宗教信仰(《崔浩与寇谦之》)。现在如果有家长起名,遍地“梓萱”中来一个“××之”,也是可以大有古风的。
(作者系大学老师、历史学者)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李竞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