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岩
百家姓小知识:这个稀有姓氏背后竟有如此多历史渊源-1.jpg
清朝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陕西省举行乡试,主考官看到来自庄浪卫(今属陕西永登)的一名考生名字叫“把先玮”,当场被雷翻了,大脑内存严重不足,问那个考生:“你真的姓把?”
考生也惊讶不已:“我一直姓把啊!我爹我爷爷祖祖辈辈都姓把啊!考官大人反应这么大吗?”
考官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始翻阅关于姓氏来源的典籍,最终在《广韵》中找到把氏的来源:“把姓本杞东楼公后,杞康避董卓乱,改姓把……”
考官如释重负,说:姓氏有渊源,并非来历不明。
为此,有个文人题赠把先玮一副楹联:“西序文明从此始,东楼世泽至今存。”
就在此前十七年前的嘉庆十六年(1811年),邑庠生把乃新编修《把家巷道谱》时,走访族中老人,发现了一份家族档案谱图。
谱图中称,这一支把氏族人的始祖为“帖木儿”,大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为曹国公李文忠部下,后人承袭了官职,一直为明朝的武官,由此可见,把氏的来源并非单一的一个家族。
稀有姓氏把氏,主要分布在甘肃兰州永登县,公元2005年,据不完全统计,约有四千八百余人。
把氏源流很多,出自多民族。
把氏源流之一出自古代的一种职业,古代制弓的匠人称作“弝[bà]人”,亦称“把人”,专职制作执弓的“弝”,即弓中间手握之处。
擅长制作“弝”工序的工匠后人以祖先的职业为姓氏,有“弝人氏”、“把人氏”。
《正韵》解释道:“把,音霸,与弝通。”
《释文》称:“把,音霸,手执处也。”弝人氏后裔遂以“弝”、“把”为姓氏。
把氏的第二个源流出自姒姓,始祖为杞国君主东楼公,姒姓。
商朝时期,大禹后裔建立杞国,延续了一千多年,春秋战国时期,被楚国灭掉,其国君后人及遗民以国号“杞”为姓氏。
百家姓小知识:这个稀有姓氏背后竟有如此多历史渊源-2.jpg
董卓
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国贼董卓专擅朝政,残酷屠戮异己势力,杞东楼公后人杞康为躲避灾难,改姓“把氏”,其正确读音为[bā]。
把氏第三个源流出自古羌人分支的党项族把利部,唐朝时期,把利部被迁徙至定州十余个县,逐渐汉化,改为单姓的把、利、巴、李等姓氏。
把氏第四个源流出自女真族,世居“把忽岭”(黑龙江牡丹江境内的老爷岭),女真部族以山名的首字为姓氏,明朝时期,这一支把氏改姓“巴氏”,正确读音为[bǎ]。
把氏第五个源流出自源于蒙古族,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蒙古人毕喇尔•巴尔功任职把总(部下五十人),后跟随蓝玉征讨云南,立下战功。
明太祖朱元璋阅览军功奏章的时候,御笔在“巴”字前加“扌”部首,于是毕喇尔•巴尔功和弟弟毕喇尔•巴尔宽兄弟以“把”为姓氏,更名为把尔功、把尔宽,这一支把氏的正确读音为[bā]。
百家姓小知识:这个稀有姓氏背后竟有如此多历史渊源-3.jpg
洪武十一年(1378年),曹国公李文忠部下有叫巴鲁剌斯•帖木儿的士兵,随军征战甘肃的时候,被安置在百户孛儿只斤•巩卜失杰帐下,后因功升任总旗官(即明军建制的把总),后人以把为姓氏,读音为[bǎ],清朝时期,这一支把氏已经汉化,被称作甘肃永登县的土著。
把氏第六个源流出自源于元朝时期高昌回鹘王国的贵族,汉化后改姓“把氏”,读音为[bā],现多居住在江苏。
还有壮、土、彝、苗等民族也有把氏,大多为清朝“改土归流”时期更改为汉姓把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