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风水(二)


中国古代村落选址注重景观优美。风水学认为,好的村落环境应该有好的气场表现。其景观上的表现是山川秀发、绿林阴翼,正如理学家程颐所讲,何为地之美者,土色之光润草木之茂盛,乃其验也。

水口在中国古代村落的空间结构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水口的本意,是指一村之水流入或者流出的地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有着特别的涵义,被看做是财源的象征。水环流则气脉凝聚,水左右环抱有情,堆金积玉。许多没有河流的村落要引水入村,有的甚至在村落的宗祠等地开挖池塘,荫地脉、养真气,从而达到聚财、兴运的目的。

风水中对水的入口处的形势要求很严格,必须水口关锁,为的是不让流失。所以,风水中的水口概念也逐渐成了一方众水所总出处的代名词。中国古代村落环境尤为重视水口的环境,凡一乡一村,必有一源水。水去处若有高峰大山,交牙关锁,重叠周密、不见水去,其中必有大贵之地。总之,水口之山,欲高而大,拱而塞,此皆言形势之妙也。

在南方山水发达的村落,水口处是一村出入的交通要道,所以特别重视水口地带的景观建构。这种中式水口处景观建构的传统,导致大量水口园林的出现,其中尤以徽州水口园林最为出色。这种园林与通常的园林不同之处是,它是以变化丰富的水口地带的自然山水为基础,因地制宜,适当构景,使山水、村舍、田野有机地融为一体。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风水理论中对理想的居住环境有严格的选择原则,简单说,即北有层层屏障的靠山,左右两侧有侍卫之砂,前方明堂平坦开阔,而且有秀水环抱。远处有案砂,再远处有朝拱之山的相对封闭的小环境。山能掩风,水源、平坦土地便于农耕,这是具有农业社会特色的理想环境模式,是中国古人在处理居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总结。

中国古代村落特别讲究形局完美,并不是每个古村落都能拥有好的风水,对某些在形局和格局上不太完美的村基,往往要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具体表现有引水聚财、植树补基、建塔镇煞或兴文运等等。补风水是中国古代村落获得好风水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平原或没有靠山的地区,通常采用植树的方法来弥补村基的不足。古籍指出,周围形局太窄的情况下不可多种树,否则会助其阴。唯于背后左右之处有疏旷者,则密植以障其空。树木的种植可以起到挡风聚气的功效,使村落小环境在形态上完整,在景观上显得内容丰富和充满生机。风水学说认为古村落水口之山要笔直尖耸,以象征文运昌盛。对不理想的水口之山,可加以人工补救。多数修建文昌塔、文峰塔、奎星楼等,这在风水中有较明确的规定,凡都、省、府、州、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于甲、巽、丙、丁、四方位上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他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或于平地建文塔,皆为文笔峰。

风水塔分为两类,一类是水口塔,一类是文峰塔。水口塔往往建于河流侧畔,起培文明、障水口作用。文峰塔多位于村落,或村落周缘的峰峦顶部,起补缺障空、广大人文气象、满足人们希翼文运昌盛的心理需求作用。在风水观念的影响下,明清时期各地普建风水塔,构成了一道道颇具特色的人文景观。这些补基方法不论是在景观构成还是在客观效果上,都有着重要作用。引水补基和植树补基的结果,无疑增加了村落的生机,建塔生文云和镇煞的结果,丰富了村落景观的空间际线,从生态学和美学的角度来说,补基的方法有着可取之处。
喜欢 惊讶
  • 打赏支付宝扫一扫
  • 打赏微信扫一扫